玉器有哪些特點 唐代玉器的六大特征
目錄導航:
玉器有哪些特點要求硬度密度達標,晶瑩剔透
唐代玉器的六大特征唐代玉器目前能夠見到的越來越少,但在市場出現(xiàn)的仿品卻比較多,所以在收藏過程中應該了解唐代玉器的幾個關鍵特點。唐代玉器一般材質(zhì)都非常好,雕工細膩,中西結合的造型風格較為突出,另外拋光技術比較精細,玉的光潔度好。
一般仿品的玉材和唐代玉相比差別非常明顯,色澤不柔和,有透明發(fā)亮的感覺;另外唐代玉器造型自然,十分精致,而仿品就沒有什么特點,造型呆板;還有唐代玉器經(jīng)過多道工序,將雜質(zhì)去掉,玉面十分勻凈、柔滑;而仿品的玉質(zhì)就顯得粗一些,表面的勻凈和光滑度都不及真品。
唐代玉器
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,由于開拓西域,使得新疆和田玉大量地輸入內(nèi)地,因此,唐代玉器材料以和田玉為主。唐代玉器,生產(chǎn)數(shù)量雖然不多,但在質(zhì)量上均是精雕細琢,其品種和藝術風格上都有新的發(fā)展,帶有明顯的承前啟后的特點。器形以裝飾用玉和生活實用器具為主,玉佩一改戰(zhàn)國及漢代佩玉的組合形式,出現(xiàn)了頭部裝飾玉步搖。玉步搖由金、銀、銅等金屬嵌玉而成,是唐代特有的。另外,出現(xiàn)了佛教玉器,主要有玉佛和玉飛天以及新器形玉帶板。
唐代玉器裝飾紋樣方面多姿多彩,首次出現(xiàn)了植物紋圖案,常見的有各類花卉瓜果,并且出現(xiàn)了飛禽走獸、人物紋飾等,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。最重要的特點是在花、鳥、獸等器物邊緣飾有細密而較長的陰刻直線,給人一種栩栩如生的感覺。唐代玉器在繼承傳統(tǒng)玉雕的基礎上同時吸收了中亞等地區(qū)的藝術,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玉雕風格。另外,還有唐代獨有的胡人形象,胡人無冠,卷發(fā),深目高鼻,穿緊身窄袖長衣,足著長筒靴,或翩翩起舞,或手執(zhí)奇珍異寶跪地敬獻,或彈奏各式樂器,或舞獅,或呈雜耍狀,是當時唐與西域文化交流的真實寫照。
官造玉器的特點玉器專供王公貴族使用,風格又有不同,明代官造玉器趨向于雍容華貴、富麗堂皇一脈。
另外,明代后期偏向復古,各類復古題材作品疊出。值得一提的是,明代江南地區(qū)由于在人文與經(jīng)濟條件上的優(yōu)勢,創(chuàng)造出了精美秀雅的玉雕制品,被稱為蘇作,為明代玉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明代玉器中的龍紋,同宋、元時期玉器上的龍紋存在著繼承的關系,多用于皇家用具。
龍紋多為側面龍,龍頭寬大,雙眼均在一側,即同一平面內(nèi)。雙眼為雙圈眼或似龍蝦眼;眉毛為卷絲眉,短而粗;龍的鼻、嘴寬闊,頸部瘦長,龍角從中間斜伸向后且多為圓柱體;龍頭上的毛發(fā)初期向后飄拂且動感強烈、中后期逐漸向上、向后過渡,龍頭前有毛發(fā)無規(guī)則地伸向四方;龍身多飾魚鱗紋,還可見無紋及火焰紋等;明代的龍多腿長,小腿較細瘦,其上布滿短陰刻線,關節(jié)處可見有細小渦紋或云頭紋;龍尾呈花形尾,龍爪呈風車形,常見有四爪、五爪者龍與云是分不開的,明代玉雕中的云紋分為十字云、靈芝云、卷草云;龍紋也常與海水江崖紋相襯,其海水常以陰刻線表示,江崖常作浮雕狀,并有山石相配。
另外,明代玉龍中還曾出現(xiàn)過飛龍的形狀,這種紋飾多用來裝飾帶板。
官窯特點
(1)產(chǎn)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兩種,胎質(zhì)較松,呈紫灰色。
(2)薄胎薄釉青瓷采用支釘支燒,通體滿釉,外底留有3至4個或更多支釘痕。
(3)薄胎薄釉青瓷采用墊餅墊燒,釉多開片不透明,釉色以粉青為主,也有淡黃和青灰色,紋飾少見,有紫口鐵足現(xiàn)象。
(4)器形有碗、盤、洗和各式瓶、爐等,仿古銅、玉器造型較多見。
玉的特質(zhì)玉石的特征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:
1、結構。
玉石飾品給人以細膩、溫柔的感覺,而另一方面玉石的結構又決定了玉石是堅韌的,玉石的堅韌是很強的,與寶石相比它不易破碎。
2、顏色。
軟玉主要有白玉,黃玉,紫玉,墨玉,碧玉,青玉,紅玉等等。其中黃玉色如雞油的是佳品。
硬玉即翡翠,顏色有白,紫,綠。可稱為冰地兒(白)或青地兒(綠)。綠色為最佳。
玉,全稱玉石,是一種美麗的礦石。也是石頭的一種,質(zhì)細而堅硬,有光澤,略透明,可雕琢成工藝品:玉石。玉器。玉璽,君主的玉印。
玉的分類:廣義上的玉還包括彩石,即所謂假玉,有漢白玉、京白玉等。另外廣義上的玉還包括鉆石、瑪瑙、水晶、琥珀、綠松石、珊瑚、珍珠等寶石
中國文化學上的玉,內(nèi)涵較寬。漢許慎在《說文解字》中說,玉,石之美兼五德者。所謂五德,即指玉的五個特性。凡具堅韌的質(zhì)地,晶潤的光澤,絢麗的色彩,致密而透明的組織,舒揚致遠的聲音的美石,都被認為是玉。按此標準,古人心目中的玉,不僅包括真玉(角閃石)還包括蛇紋石、綠松石、孔雀石、瑪瑙、水晶、琥珀、紅綠寶石等彩石玉。
據(jù)《山海經(jīng)》記載,中國產(chǎn)玉的地點有兩百余處。經(jīng)過數(shù)千年的開采利用,有的玉礦已枯竭,但一些著名玉礦至今仍在大量開采,為中國玉雕藝術的向前發(fā)展,提供源源不盡的原料。中國最著名的產(chǎn)玉地是新疆和田。和田玉蘊量最富,色澤最艷,品質(zhì)最優(yōu),價格最昂,是中國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來源,歷代皇室都愛用和田玉碾器。除和田玉外,甘肅的酒泉玉,陜西的藍田玉,河南的獨山玉和密縣玉,遼寧的岫巖玉等,也是中國玉器的常用原料。
以玉比君子,因為君子正如玉石一般晶瑩剔透,美麗,富有才華、內(nèi)在修養(yǎng)高,讓人愛不釋手。
作為君王一般喜歡有才有德之人,鑒賞才人,正如賞玉。
“試玉要燒三日滿,識人須待十年期”。
不同種類玉的特性如下:
1、青海玉:比較接近和田玉,玉色白中透灰與和田玉中的青白玉、灰白玉有所不同,又比不上和田玉中的白玉。它的密度不如和田玉密實,所以重量稍輕,玉質(zhì)偏松,壓手感不強。水頭好,比較透明,但油頭不足,偏干。光澤以玻璃光澤、貝殼光澤為多,脂狀光澤少,橘皮粗而無飯糝。
2、俄羅斯玉:比較像和田玉,但玉質(zhì)看起來較嫩,水頭好,油頭不足。俄羅斯玉的玉質(zhì)較純、較白,略帶灰頭,上好的俄羅斯玉也很漂亮,容易與和田玉混淆,要仔細觀察它的密度夠不夠。
3、阿富汗玉:白而透明,硬度小,油頭少,不溫潤。
4、韓國玉:也是軟玉,與和田玉很相似,但玉質(zhì)不如和田玉溫潤,色青黃,偏干,玉質(zhì)偏粗。
5、蒙古玉:顏色草青,有的玉邊有赤色條紋,較像古玉的受沁,常被用來仿受沁古玉。有的草青色偏黃可充作黃玉,但與和田玉中的黃玉又不相同。蒙古玉比重、硬度較大,也有油頭和橘皮,水頭好。分辨蒙古玉主要辨認它特有的顏色、水頭(和田黃玉是不透的)及次于和田玉的質(zhì)感。
6、藍田玉:呈綠、黃、藍等花紋顏色,硬度小,重量輕,與和田玉明顯不同。
文章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