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州橋上的印記是什么來歷 為什么云南有玉石橋
目錄導(dǎo)航:
趙州橋上的印記是什么來歷河北有首民歌《小放?!?,可謂家喻戶曉,人人皆知,歌詞大意是:“趙州橋是什么人修?玉石欄桿什么人留?什么人騎驢橋上走?什么人推車軋了一道溝?”眾所周知,趙州橋是我們古代知名建筑。到趙州橋去游覽,會發(fā)現(xiàn)橋面上有塊特殊的石頭,上面留有蹄印和車轍印。在民間傳說中,這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。
相傳,巧匠魯班一夜之間,在趙州城南洨河上建成了一座大石橋。仙人張果老聽說后,便騎上毛驢前來觀看,路上遇到柴王爺推車,趙匡胤拉車,于是三人一同來到?jīng)┖优嫌^橋??催^趙州橋后,三人無不暗暗驚嘆魯班的精湛技藝。為考驗魯班,張果老與魯班打賭,如果他們?nèi)荒茼樌^橋而橋不倒,他從此便倒騎毛驢。
頤和園內(nèi)有什么橋玉帶橋。
因為玉帶橋是西堤六座小橋里最漂亮的一個,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,是頤和園里的著名景觀。相傳這座橋是乾隆皇上傳旨建造的。
該橋單孔凈跨11.38米,矢高約7.5米,全部用玉石琢成,橋面是雙反向曲線,組成波形線橋型,配有精制白石欄板,顯得格外富麗堂皇。
1.十七孔橋
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(1750),東接?xùn)|堤,西連南湖島,全長一百五十多米,是我國皇家園林中現(xiàn)存的最長的橋,因有十七個橋券洞而得名。橋頭及橋欄望柱上雕有五百多只形態(tài)各異的石獅。橋欄的兩端有四只石雕的異獸,威猛雄健,當(dāng)屬清代石雕藝術(shù)品中的杰作。
2.玉帶橋
建造于乾隆年間,拱高而薄,橋身、橋欄用青白石和漢白玉石雕砌,呈曲線型,宛若玉帶,故得此名。橋下為昆明湖的入水口,西通玉河,當(dāng)年帝后乘船由清漪園至玉泉山,往返均過此橋。
3.界湖橋
始建于乾隆年間,橋亭毀于一八六〇年英法聯(lián)軍之劫,因處于內(nèi)外湖的分界處而得名。
4.鏡橋
鏡橋名稱的來源于唐朝詩人李白有"兩水夾明鏡,雙橋落彩虹"的詩句。橋上有一座八角重檐的橋亭。
5.練橋
始建于乾隆年間,光緒時重建。橋上建有四角重檐橋亭,供觀景和憩息之用。
6.豳風(fēng)橋
清漪園時期名桑苧橋,光緒時期為避咸豐帝(奕詝)名諱,改為今名,取自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《詩經(jīng)》中反映古代勞動人民農(nóng)業(yè)生活的作品——《豳風(fēng)》。以“桑苧”或“豳風(fēng)”為橋名都是為了表明帝王對農(nóng)桑的重視。
7.柳橋
始建于乾隆年間,光緒時重建。橋名取自“柳橋晴有絮”的詩句。
天安門金水橋中間橋為何不讓走了答:是因為去故宮人流多安全和視覺效果。
天安門前的那條河叫外金水河,在午門內(nèi)太和門前的弓型人工河道,叫內(nèi)金水河,跨越河上的五座并列的石橋,是內(nèi)金水橋。
內(nèi)金水河河水從紫禁城西北角護城河引進紫禁城內(nèi),曲曲彎彎地流向南,再向東,又再向南,時隱時現(xiàn),或?qū)捇蛘c紫禁城東南角外的護城河相通,全長達兩千多米。
最華麗的河段在太和門前,既開闊又規(guī)整,裝飾也頗為華麗。河底與河幫均用白石砌成,兩面河沿設(shè)有漢白玉石的望柱和欄板。
只有皇帝才能通過的主橋:五座內(nèi)金水橋之中,居中的橋最長最寬,為主橋,只有皇帝才能通過;左右四座為賓橋,供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。天安門前面的金水橋是清康熙二十九年(公元1690年)所建。假如有人細心觀察一下,就不難發(fā)現(xiàn)七座橋上的玉石欄桿全都不盡相同。
中間的橋是蟠龍雕花柱,橋面最寬,當(dāng)皇權(quán)統(tǒng)治中國時期,此橋稱為“御路橋”,只限天子行走。“御路橋”兩旁的叫“王公橋”,只許宗室親王行走?!巴豕珮颉弊笥业慕小捌芳墭颉?,準(zhǔn)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行走。至于在太廟(現(xiàn)稱勞動人民文化宮)和中山公園門前的稱為“眾生橋”,則準(zhǔn)許四品以下的官員行走。
maesai是哪里湄賽
目錄
1摘要
2簡介
湄賽(MAE Sai)位于緬泰邊界,坐落于泰國最北端,離曼谷720公里。是泰國最北部城鎮(zhèn),也是游客從緬甸進入金三角的必經(jīng)之地。
簡介
湄賽(MAE Sai)位于緬泰邊界,坐落于泰國最北端,離曼谷720公里。是泰國最北部城鎮(zhèn),也是游客從緬甸進入金三角的必經(jīng)之地。湄賽又被稱為‘睡美人’,因其沿途山脈的形狀象個睡美人。
城中只有一條主要街道,街道西邊幾十米處有一座小山,經(jīng)過100多級石階可以登上山頂,站在山頂?shù)挠^景亭上可以一覽全鎮(zhèn)風(fēng)光。街道盡頭是泰緬兩國的國境線——湄賽河上的橋,河對岸就是緬甸的在其力鎮(zhèn)。每天有許多人經(jīng)此橋來來往往,有作生意的小販、有外國游客。由于來往人員的增多,橋兩旁的餐館、商店應(yīng)運而生,在這里可以買到有泰緬兩國特色的紀(jì)念品、當(dāng)?shù)厣贁?shù)民族的服飾、緬甸的玉器等。橋左側(cè)是泰國海關(guān)和出入境管理所,右側(cè)豎有一塊“泰國最北之點”的標(biāo)牌。
泰緬兩國的國境線是湄賽河上的一座不到20米的石橋,橋兩旁的餐館、商店也很多。河對岸就是緬甸的Tachilek(大其力鎮(zhèn)),與湄賽并稱為湄賽河畔的雙子鎮(zhèn)。據(jù)說湄賽的發(fā)展史比清萊甚至清盛(Chiang Saen)還要早二三十年,鎮(zhèn)上唯一的一條街也是泰國北部著名的唐人街,有很多中國商人從云南穿過緬甸的Tachilek(大其力鎮(zhèn))到達Mae Sai,這里成了中國貨物的天然集散地。
玉帶橋歷史由來玉帶橋為清乾隆時建造,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。據(jù)說,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從此橋下經(jīng)過,不僅因為這座橋交通方便,還因為它造型玲瓏秀美,深得乾隆帝喜愛。
橋頭還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題,東面是“螺黛—痕平鋪明月鏡,虹光百尺橫映水晶簾?!?/p>
西面是“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,景分蓬島宮闕水邊多。”
全國各地有許多橋梁名叫“玉帶橋”。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位于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,建于清乾隆年間(公元1736-1795年)。
該橋單孔凈跨11.38米,矢高約7.5米,全部用玉石琢成,橋面是雙反向曲線,組成波形線橋型,配有精制白石欄板,顯得格外富麗堂皇。其它的如江西省信豐縣玉帶橋,等等。玉帶橋在頤和園昆明湖西堤。是西堤六橋中唯一拱券結(jié)構(gòu)的石橋。清乾隆時(1736-1795)建,光緒時(1875-1908)重修。
文章評論
探究橋上的印記,發(fā)掘歷史文化。